|
漫漫求学路![]() 已过知天命的我,脑海中时时浮现出那些年的求学之路,每每胸中都会汹涌澎湃起来。过往岁月求学中的旧事,虽已久远,可想起时却仍在昨日。故事虽已经定格,但花开花谢,生命不息,它会随景随情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回放,令我咀嚼咂咽,回味无穷……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人都知道,这一代人的成长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文革、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敏感的词语,在这个特殊年代人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文革开始的第一年,我进入了小学,那时的我,各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到了中学时代,学校的教学因社会的动荡变的很不正常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已如烈火焚原般在人们心中蔓延起来。“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口号响彻天空,同学们纷纷扔下课本,走出课堂。连续数月地学工、学农、学军。学校开办了校办工厂、学农基地、学军分校,支援“三夏”、支援秋收、长途拉练等各种所谓的学习,劳动锻炼已成为我们的主修课。只要思想红,白卷也英雄。高中阶段,又赶上唐山大地震,操场彻底变成了课堂,时断时续进行上课。文化课的学习,可想而知,荒废无几了。 考试都是大开卷,同学们毕业纷纷加入了上山下乡的大军浪潮中。 那时的我,骨子里潜藏着一股求知好学的精神。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阻止不了我好学新奇的念头。我酷爱摆弄无线电。买个二极管,弄个天线,再装个耳机,乐乐呵呵地收听广播。嫌电台少,又弄来可变电容安上,调频后能收好几个台,在那个贫瘠的岁月里,也是一种创新发明吧。我文化课成绩虽然仍在班级前列,但已大打折扣,远不是实际意义上的高中毕业生了。 一九七七年春回大地,百废待兴。得知高考制度恢复的我,兴冲冲找来复习大纲准备参加高考。翻看书本资料,一头雾水,连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无从求解。我硬着头皮,坚定信心,从头学起。时至高考仅有一个月,不懂不会的知识太多太多了,为了集中精力学习,我专程来到我哥单位职工宿舍狂补功课,每天学习到深夜。很幸运,碰到了同宿舍上“七二一”大学的大哥,每每遇到疑难问题,我就请教他。饭,我哥负责送到身边,每天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学习。苦没少下,因为拉下太多,试还是考砸了,但却也从中学习了很多知识。从初中到高中的课程,我整个补习了一遍。尽管名落孙山,未能如愿,但我并不灰心,像一个被击败的拳手,倒地之后,又重新站起,鼓足勇气继续学习。
我因参加高考推迟下乡,来到农村安家落户。从繁华的都市来到贫穷落后的乡村,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因此更坚定我考学的决心。我走进了当地一所中学辅导班,成为应届毕业班的一名编外学生,这时离高考又剩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在辅导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学习内容的繁重,使我从内心深处感知到前些年时间的荒废,相应地也更加明白了如何珍惜眼前的时光。 如今想起来,上补习班时的条件实在是艰苦。吃的是苞谷糁,里面加点盐,放些莲花白,就是一顿午饭,而且还必须用家里粮食兑换成粮票,再把粮票交给学校,最后才能在学生食堂上灶。住的是地铺,冬天阴冷潮湿,夏天蚊虫叮咬,一间大教室睡几十个人,“三夏”大忙,经常停电,晚间学习经常是煤油灯照明。高考前的奋发苦读终于结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人们赶集的那天,公社门前贴出了大红喜报,我被初选上了!首次尝到了金榜题名的欣喜,我的名字被许多人传颂,当时的初选率约是3%啊!一个七十多人的毕业班,仅有俩人、全公社仅有四人题名。经过系列政审、体检等之后,就是漫长而焦急的等待。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无从打听,实际也根本不懂得如何打听。只是一门心思的蹲在家里等候那一纸录取通知书。度日如年,等到的却是泥牛入海。
回想起来,那时候实在是傻,什么也不懂,不懂得“跑”,不懂得“找”,更不懂得估分报志愿,无知者无畏,我胆子大到竟把志愿报到在今日依然占据全国名牌的头等学府,难怪落空。纯属胆大吗?不!实际上是心底里有一根标杆一直在激励着我。 一九七八年,我已经下乡插队半年多了,接连两次的高考失败,非但没有挫伤我的学习精神,反而更加坚定了我考学的念头。我拿定主意,再考第三次!前两次虽然落榜,但几经刻苦努力,已经把初中到高中的课程追补到了一定程度,我自以为胜券在握。 很不幸的是第三次高考的第一天,非常意外地发生了一场斗殴。起因为中午吃饭有人插队,我当时衣着土冒,貌似农民,不像知青,我制止,对方不听劝阻,继而发生口角,对方还先动了手,后被人拉开。虽谈不上伤害,但确实影响了心情。下午考完试,有同学到县城吃饭,遇到我们一同下乡的知青,他们听说后,立刻召集十几人手持铁棍,骑自行车火速赶往距高考地十几公里的考场增援,当时动手打人一伙正在河边散步,被知青们追打的四处逃串,当晚知青办介入,公安局出动……,整个三天高考,在一种混乱躁杂、心境一塌糊涂中进行完毕。考试结果,离录取分数线差5分。此时的知青户,已没有了往日的人出人进,有的去办入校手续,有的去跑动招工事宜,空荡荡的宿舍只剩下我一个人,而我因下乡不满两年,没有被招工的资格,似乎山穷水尽,前无明日。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我悲愤绝望之时,一枝橄榄枝不经意间伸向了我,尽管它不是我心目中的殿堂,但也算是对我求学路上的一种慰藉吧。 一九七九年国家恢复技校招生,不举行专门考试,直接从高考成绩下延分数线录取!同学带来的消息萌发了我报考航天技校的念头,我十分顺利地被录取到了机加专业班。技校也是校!能获得一个走进课堂专门学习的机会,心中也曾为之激动了一番。令人不太乐观的是,因为长期在农村昏暗的煤油灯光下看书学习,我双眼的视力由1.5下降到0.6、0.7。 一九八一年十月我技校毕业,被分配在航天企业的一个车间当铣工。技校的扎实学习,使我在短时间内便能独立完成各种生产任务,并且自行设计工装、绘制草图,熟练进行划线、磨刀等系列操作。师傅调走之后,我名副其实地成了班组的一名骨干。我心里明白,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从思想上严以律己,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我先后被单位评为优秀团员、团干、先进个人等,因我的执着努力和勤奋好学,各种奖项和机会接踵而来:在厂机加技术比武中夺得第一名;在航天部西北地区金工技术比武获第三名;同年被组织上选拔到培训中心政工班学习,接受培训……。经过8个月的培训之后,我被安排到厂宣传部任理论干事。从此开始了我的政工生涯。
由于工作性质的改变,我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理论知识的匮乏、知识面的狭窄。我清楚地认识到,出色的工作,依赖于真才实学。当时社会上已涌起了文凭热的浪潮。虽说文凭代表不了能力,但起码文凭是能力的载体,何况周围许多年青人早已纷纷行动,有的上电大,有的上职大,有的跨进了高校大门。不学习意味着落伍,不学习就意味着未来的平庸。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选择了含金量较高的自学考试。因为是自学,这样工作、学习两不耽误。我买来高等教育有关课程书籍,随身携带,只要有空闲时间便拿出学习,并坚持每晚到办公室自学,不懂不会的地方虚心找人请教……。凭着一股韧劲和执着认真的学习态度,我在第一年一次通过三门课考试,第二年又顺利通过三门课,后来又过两门,次次考试连连通过。一路的过关斩将,不断增强了我必胜的信心。当时能获得通过的人不足50%,尤其是《大学语文》,过不了的居多。我报了《大学语文》,竟然一次过关。其实我心里明白,这并非幸运,而是多年心血的结晶。在惟独剩下一门巜自然科学概要》时,我的女儿来到了我的生活空间。这最后的一门课程,拖延了一年,第二年终以80分顺利通过,同时也表明我的自学考试以十二门课程全部通过而取得捷报。我拿到了西北大学和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联合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这是对我工作路上求学渴望的认可,也给我了后续的学习生涯以必胜的信心。
时光进入到九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我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化,职位不断调整,原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了,我又果断决定考研,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备考,我考入了陕西省委党校研究生班《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三年的时光,我每个周末坚持上课学习,周内正常上班,晚上再继续自习,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苦读三年,我如愿以偿的取得了毕业证书。 拿到研究生毕业证后,我学习的脚步仍然没有停止。组织上给了我很多学习机会:出国进修、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清华大学专修等……。我参加过举不胜数的培训学习,从中深切感悟到学习带给我的乐趣和知识给予我的充盈。 漫漫人生旅程中,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而学习就如一把万能钥匙,可以为我打开一扇扇大门,让我开眼看见到外面更广袤、更精彩的世界。都说学习是门苦差事,我却坚定的认为,这种苦犹如一杯浓浓的咖啡,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它当中的那份甘甜。感悟苦中的真谛,咀嚼苦中的味道,乐在其中,苦也在其中。在求学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人生的乐与苦。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了生命的意义。 求学的旅途有看不完的景致,有说不完的感受,我在沿途上寻觅未来的曙光。无论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喜欢那一段时光,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而是体味个中乐趣。 作者简介 刘继全,陕西职工作家协会理事,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多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现供职于航天四院,崇尚文化,热爱文学,时有文章见诸报端报,多篇文章入围获奖。 下一篇: 珍爱一生
|